资讯频道

首页>咨询频道> 新职业动态 >产教融合背景下职业教育新形态教材的开发

产教融合背景下职业教育新形态教材的开发

  发布时间: 2022-06-29      浏览量:2472

、职业教育新形态教材的开发要求

(一)教材开发应多元协同编写

在教材的建设与出版过程中,编写团队的构成与人员质量对教材质量具有决定性作用。但目前教材的编写主要以高职院校的专任教师为主,出版社负责出版事务,并未发挥对专业教材的统筹、协调与审核作用。此外,行业企业人员、教育学专家和学生也没有积极参与其中。徐国庆教授认为,职业教育教材建设过程中要积极发挥企业专家的作用。企业专家能够为教材建设进行职业能力和工作知识的开发,并提供教材资源。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推动现代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意见》强调,要引导地方、行业和学校按规定建设“地方特色教材、行业适用教材、校本专业教材”三类教材体系。校企协同编写教材是职业院校与行业企业深度产教融合的体现,也是拓展校企合作的形式与内容之一。教材编辑出版需要多方协作完成,专任教师需要在学科领域专家的指导下,与教科研人员和行业技术人员以及出版行业人员组成教材出版共同体,共同高质量完成教材的编写与出版。

(二)教材开发应融合X证书的内容标准

1+X证书制度体现了职业教育作为一种类型教育的重要特征,是新时期推动职业教育改革的重要举措。职业技能等级证书的考核内容与标准反映了行业企业的先进技术标准,体现了行业发展趋势。职业教育教材应融合职业技能等级证书与考核标准,开发基于真实工作场景、适配岗位需求的教材体系。融合X证书教材的开发需要构建“1+1+1”产、教、社三方联合的编写模式,培养学生的社会能力、创新能力、职业能力,在活动与能力训练中提高学生的核心竞争力。教材内容应以任务(项目)—实践—活动为主线进行设计,细分任务进行情境设计,明确活动的目的与要求,把理论、实践知识融入活动过程中。

(三)教材开发应关注学习者的情感需求

教材形态的变革受到诸多因素的影响,新时期高职院校学生构成以及学生学习方式都更加多元化,学生在学习能力、学习目标、学习需求方面都存在明显的差异化和多样性。新形态教材强调“三个一体化”,即教材内容与数字资源建设一体化、教材编写与课程开发一体化、教学与学习过程一体化。学生是教材的使用者,是教材编写的服务对象,也是知识的建构者。根据具体学习任务设计符合学生认知水平和认知心理需求的学习内容是职业教育新形态一体化教材开发与编写的最终目的。

(四)教材开发应培养使用者的学习能力

职业院校学生的学习能力包括学习运用新技术、解决问题的思路、制订工作计划、确定工作路径、评估工作结果等能力。认知科学家西蒙认为,教育的目标应该关注如何帮助学生形成有效的学习策略,教会学生发现问题、提出对策、培养实际操作能力。学生掌握技能是通过完成不同类型的工作任务,并掌握任务中蕴含的知识点、技能点来实现的。职业教育传统教材以知识传授为主,对学生的学习能力、方法、目的都不够重视,难以实现学生社会能力、职业能力的培养目标。新形态教材不再是简单地描述知识点,而是以典型工作任务为主线,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加强教师与学生的双向交流能力;同时,提供学生学习目标、学习指南、评估结果等材料,明确为什么学、学什么、怎么学的问题。

、基于产教融合的职业教育新形态教材开发策略

职业教育作为一种类型教育,其教材在设计与编写上也应与普通教育教材存在差异,既要突出职业教育的职业特性,也要体现内容的科学性。

(一)深度推进校企“双元”合作开发教材

职业教育区别于普通教育的重要特征是面向职业岗位,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职业教育教材应紧跟社会发展需求,反映行业企业的新技术、新工艺、新流程和新规范。但行业产业的发展具有动态性,要解决当前职业教材内容陈旧且更新不及时、与企业生产实际脱节、教材内容选用不规范等问题,职业院校应加强校际间交流、校企合作,邀请企业共同开发教材。首先,在制定课程标准环节,职业院校应邀请行业、企业有关专家共同参与,明确人才培养方向。其次,教材编写团队不仅应有学校专任教师,也要包含企业专家。这样既能保证教材内容包含了行业、企业的新技术、新工艺、新规范,又能很好地将企业技术、规范、案例融入其中。同时,职业院校教师可以将自身在教学方面的经验成果进行转化、补充为可操作的教学内容,并对教材内容进行重构,生成符合职业院校需要的特色教学资源,突出职业教材的职业性和实用性。最后,职业教育教材内容构建时应适当引入企业评价,并将X证书融入考核内容。学生的职业技能最终需要企业的检验,X证书是由最具权威性、代表性的行业组织、企业和院校开发,反映着专业的最新动态,能保证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可持续性。

(二)校企协同开发新型活页式一体化教材

新型活页式教材可以及时更新内容、灵活拼装书页,根据用户需求变化教材,具有内容“活”、形式“活”、手段“活”的特征。普通教材的修订具有稳定性,但同时会带来滞后性。活页式教材可以随时补充新技术、新方法、新工艺,并淘汰旧内容,最大限度地推动教材更新完善,平衡技术发展的动态性与教材的稳定性之间的关系。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心得体会以及行业企业专家、一线技术人员的实践经验可以丰富活页式教材内容,形成全员参与的开放型编写机制。首先,整合教材专业性与职业教育职业性的关系。专业性与职业性是职业教育教材建设的关键问题。传统的职教教材不能很好地体现职业教育的职业性,新型活页式教材应将理论知识与实践技能有机结合,坚持以职业能力培养为主、理论知识为辅的原则,形成“项目—任务—能力”的教材设计思路。其次,重构教材章节设计。教材内容更新及时且不破坏教材的完整性是职业教育教材建设的重要目标。新型活页式教材应坚持“化整为零”原则,采用模块化设计,每个模块都是一个整体,既能独立,又与其他模块有关联性。最后,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构建“互联网+教材”。信息化资源能在短时间内完成更新,突破传统教材的滞后问题。通过虚拟仿真、VR技术等手段将抽象知识具体化、形象化,解决传统教材枯燥、不易理解的问题,体现教材“活”的本质,加强教材的即时性和功能性。

(三)校企协同开发新型工作手册式一体化教材


相较于活页式教材,新型工作手册式教材更加注重内在逻辑和组织编写,工作手册式教材具有两个主要特征:第一,工作任务导向。工作手册式教材内容编排以具体工作任务为导向,以实际项目为载体,详细描述项目完成过程,并借助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全方位展示操作流程,指导学习者规范地完成具体项目。第二,学生本位导向。工作手册式教材不再是传统知识体系和操作方法的概述,而是集典型工作任务、经典案例、操作流程、课后思考、工作反思于一体的立体化教材,它是学生的“任务单”,以“做中学”为主,学生通过实际操作直接获得经验。工作手册式教材的建设应遵循以下路径:首先,具有动态生成性功能。新型工作手册式教材建设应保持动态生成功能,不仅提供预设资源,还应保持足够的开放性,及时记录学习者的感受和反思,并能进行自我评价和教师评价,将学生学习过程转变为生成性的教学资源,定期对接市场动态发展情况。其次,具有智能化功能。工作手册式教材应通过智能化信息技术的应用,及时记录项目或任务的操作流程、路径、规范和结果,配套开发数字化资源,凸显教材的实用性。最后,具有立体化导向功能。新形态教材应打破传统纸质教材局限,建设数字资源,在信息技术的帮助下,学生可以用手机扫描二维码获取教材,加入在线开放课程,开展在线测验与线上交流,融合多种教学活动,提升学生参与度,提高教学效果。节选自《职业与教育》2022年第6期



上一篇:职业教育拥抱“数字化”

下一篇:这个时代,大学毕业生还能“包分配”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