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讯频道

首页>咨询频道> 新闻聚焦 >职业教育赋能新质生产力的关键支点

职业教育赋能新质生产力的关键支点

  发布时间: 2024-08-27      浏览量:214

加快培育新质生产力要把握好三点:一是打造新型劳动者队伍,包括创造新质生产力的战略人才和熟练掌握新质生产资料的应用型人才;二是用好新型生产工具,特别是掌握关键核心技术,赋能发展新兴产业;三是塑造适应新质生产力的生产关系。职业教育通过培养熟练掌握新质生产资料的新时代大国工匠等技术技能人才赋能新型劳动者队伍建设,通过参与关键核心技术创新推广助力用好新型生产工具、拓展劳动对象,通过弘扬技能文化和技术知识再生产进一步促进劳动者和生产工具跃升,进而助力生产力整体“新质”跃升,从多方面促进生产要素优化配置。因此,职业教育是促进新质生产力要素优化的关键支点。

 

一、理论视域:职业教育是新质生产力要素优化的重要着力点

1.职业教育通过技术技能人才“劳动力再生产”打造新型劳动者队伍

在劳动力的再生产中,职业教育与其关系最为直接、最为紧密,职业教育可以改变劳动力的形式和性质,使人更适合生产变革的需要,是形成发达、专门的劳动力的必经之路,可以直接提升全要素生产率。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关键是以产业人力资本跃升实现创新驱动。推动新质生产力的发展需要数以万计的创新型科技人才从事原始创新,更需要数以亿计的创新型技术技能人才将科研成果转化为现实新质生产力。大力培养掌握和运用新型生产工具,具备新型劳动技能和生产经验,适应新型生产关系的劳动者队伍,是实现各类先进优质生产要素高效配置、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决定性力量,也是职业教育的重要使命和责任担当。

2.职业教育通过技术技能创新服务助力用好新型生产工具、拓展劳动对象

新型生产工具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重要支点,只有坚持推动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深度融合,通过关键核心技术和颠覆性技术创新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与未来产业发展,才能将科技创新转化为现实新质生产力。其中,创新链产业链是经济活动中两个最重要的链式结构。两链深度融合形成“基础研究—应用研究—中试—商品化—产业化—生产—销售—服务”全链条。在此链条中,职业教育通过发挥技术技能创新服务优势,可广泛参与除基础研究以外的各个环节。我国职业学校点多面广、分布广泛、层次多样,办学过程能够结合区域主导产业布局和自身优势与行业企业共建科技创新团队及技术创新服务平台,在与产业企业耦合互动中逐步成为区域产业链协同创新网络中的重要节点。同时,职业学校与企业、科研院所联系广泛,能够集聚来自科研单位、龙头企业等不同类型的高新技术并通过协同创新网络进行扩散转移,特别是能有效促进高新技术产业高端技术向中小企业转移,打通产业技术市场化的“最后一公里”。因而,职业教育在促进技术更新迭代上将逐步发挥重要作用。

3.职业教育通过弘扬技能文化助力生产力“新质”跃升

在生产活动中,劳动者是主动的、有目的的劳动力,发展新质生产力不仅要提升劳动者的劳动技能,还亟须加强以工匠精神和劳模精神为内核的技能文化建设,大力弘扬工匠精神和劳模精神,引导广大技能型人才厚植“精益求精、追求卓越、勇于创新、善于创造”的价值追求,以技能文化引领劳动者主动实现“新质”跃迁,并通过激发劳动者能动性推进生产工具和劳动对象“新质”跃升。一方面,长期以来,职业学校面向社会开展的职业教育宣传周活动、技能志愿服务活动、乡村振兴服务等有效提升了职业教育的认同度。职业学校师生在国内外技能大赛频频摘金夺银,进一步提升了职业教育的认可度和美誉度,有效引导了全社会尊重劳动、崇尚技能的文化风尚。另一方面,职业教育在与产业企业合作中,不仅促进了专业建设,也加强了校企文化共融,有利于技能文化的交流扩散。同时,职业教育向产业企业输送的大批受到技能文化熏陶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也是向社会弘扬技能文化的重要生力军,进而促进劳动者和生产工具“新质”跃升。

4.职业教育通过技术知识再生产助力生产力“新质”跃升

技术知识是职业教育最坚实的知识论基础,技术知识涵盖技能知识,在技术的递归和迭代中不断演进升级并淘汰旧知识,技术知识的演进需要科学原理,也需要技艺经验。职业教育立足“跨界”优势,通过技术知识再生产可助力生产力“新质”跃升。一方面,职业学校可对技术知识进行有组织有目标的筛选、序化、提炼、加工,形成文本技术知识,构建技术知识教学内容体系,同时以具身性技术知识生产模式Ⅰ,将技术知识转化为让师生及产业职工熟练操作的技术、技能和从业经验等,进而缩短技术知识转化为新质生产力的必要劳动时间。另一方面,职业学校主动与政府、企业、公众开展深度合作,通过技术知识生产模式Ⅱ和Ⅲ,以众创方式形成产教融合、跨界生产技术知识的集成化优势,从根本上解决职教和企业生产中的核心技术创新问题。进而促进产业技术升级,把科学技术等知识形态的生产力转化为现实的物质的生产力。

 

二、历史视域:职业教育在助力生产力变革中发挥了关键作用

近现代以来,历次工业革命以颠覆性科技创新和新技术新工艺推广应用实现了生产方式的历史性变革,推动人类生产力水平持续跃迁的同时对劳动者素质提出了新的要求,促进了职业教育的变革和转型,也使职业教育成为科技创新和生产力变革的重要支撑,在助力生产力变革中发挥了关键作用。18世纪下半叶,以蒸汽机的发明和应用为代表的机器大工业开启了第一次工业革命,深刻改变了生产方式和产业形态,极大提高了劳动生产力,传统手工业逐步被替代,劳动力市场需求发生重大变化,传统学徒制因无法适应工业革命发展的需要而逐步瓦解,以学校为中心的近代职业教育兴起,为工业化大生产源源不断的培养产业工人,使第一次工业革命的实现有了坚实的劳动者保障。正如马克思在《资本论》中指出:现代工业使工人的职能和劳动过程的社会结合不断随着生产的技术基础发生变革,“工艺学校和农业学校是这种变革过程在大工业基础上自然发展起来的一个要素;职业学校是另一个要素”。

19世纪末和20世纪初,以电气化和内燃机的发明为标志的第二次工业革命以大规模标准化生产、流水线作业、科层制管理为主要特征,分工理论成为指导企业生产的重要理论,职业岗位细分为不同工种,劳动力市场亟须大量具有更高技术技能的专门化、标准化一线生产和经营管理人才,促使职业教育规模扩大并由初级教育向中等教育上移。该阶段,欧美国家纷纷发展和加强各种类型的中等职业教育,并在法律和政策上明确职业教育的地位,使职业教育进入制度化发展阶段。欧美国家通过积极发展职业教育,为第二次工业革命培养了大批熟练技工和一线经营管理人员,劳动力素质得以普遍提升,职业教育赋能生产力变革的成效和优势进一步彰显。

20世纪50年代以来,以自动化和信息技术的应用为标志的第三次工业革命阶段以生产自动化、制造柔性化、技术密集化等为主要特征。该阶段指导企业生产的理论变为合工理论,生产方式由流水线作业向自动化精益生产转变,劳动方式由个人负责制向小组合作制转变。一线员工职业技能要求由单一操作技能向多样化心智技能转变。在此形势下,中等职业教育的办学层次已无法完全适应产业发展需求,同时职业学校或企业均难以培养出满足产业需要的更高层次技术技能人才。为此,各国积极发展高等职业教育并开始推行普通教育和职业教育并行发展的“双轨制”。同时积极促进校企合作,探索培养模式的“双元制”,学校教育与企业培训向着“一体化”方向迈进,职业教育进入快速发展阶段,其赋能生产力变革的重要作用在世界范围内达成普遍共识。近10余年来,以智能化和新一代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为标志的第四次工业革命以信息化、智能化和绿色化为重要特征。该阶段,生产方式由大规模单一化生产向大规模定制化生产转变,产业技术由单领域独立创新向多领域集成创新转变,传统生产型制造业逐步向服务型制造业过渡。在此背景下,职业岗位所需要的知识和技能结构由单一走向复合,同时对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有了更为明确的要求,具备绿色技能、数智素养、创新能力和工匠精神的复合型技能人才将成为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重要方向。为此,各国纷纷开展职业教育改革,以适应产业发展需要。如美国职业教育通过“三维合力”适应“先进制造业国家”战略,德国职业教育通过“多点构筑”适应“工业4.0”战略,英国职业教育通过“量质齐升”适应“工业2050”战略,并已取得较大成效,世界各国对职业教育赋能生产力变革重要性的认识提升到新的高度。历史证明,生产力变革必然引发职业教育内部系统性变革以促进外部适应性提升,进而促进职业教育有效赋能生产力变革,构成了职业教育和生产力发展相互促进、良性互动、耦合共生的历史逻辑。

 

三、实践视域:职业教育能够为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多维赋能

1.人才赋能:新质生产力亟需职业教育培养大批新型劳动者

新型劳动者是新质生产力的主体,培育和发展新质生产力亟需熟练掌握新质生产资料的新型技术技能劳动者。职业教育是我国培养技术技能人才的摇篮。近10年来,职业教育累计为全社会培养输送6000余万名技术技能人才,现代制造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和现代服务业等领域一线新增从业人员70%以上来自职业学校毕业生,为推动先进生产工具转化为现实生产力提供了基础保障和有生力量。在发展新质生产力背景下,高新技术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不断发展壮大,随之人才需求特别是技术技能型人才需求将持续扩大。到2025年,全国包括新一代信息技术、新材料、高档数控机床和机器人等产业人才需求高达6000余万人,制造业十大重点领域人才缺口将接近3000万人,缺口率高达48%。与此同时,传统附加值低的劳动密集型行业增速放缓,劳动岗位供给过剩,进而出现新旧动能转换过程中的摩擦性与结构性失业问题。表现为传统产业失业人群再就业的难度增加,新增就业人口职业能力与新兴产业的整体需求存在差距,产业在职员工职业能力与新技术、新工艺、新标准的要求存在差距等。因此,亟需职业教育通过提升人才培养质量和适应性,大力开展产业在职员工职业能力提升和传统产业失业人群再就业培训,以“三轮驱动”促进就业并实现技术技能人才培养“新型”跃迁。

2.技术赋能:新质生产力亟需职业教育助力用好新型生产工具

培育和发展新质生产力既需要技术的原始创新,也需要将技术转化为生产工具,将知识生产力转化为物质生产力。近年来,职业教育立足产业转型升级需要,紧跟数字经济、绿色经济发展步伐,持续加快传统专业数字化升级改造,前瞻布局一大批新兴专业,扩大数字技能人才供给和新业态人才供给,为培育掌握新型生产工具的新型劳动者打下了坚实基础。同时,职业教育在高水平专业群建设中,重点围绕产业转型升级中的关键技术创新和推广应用开展产业技术成果转化,以校企协作推动优势资源集聚并形成创新合力。《2023年中国职业教育质量年度报告》显示,高职学校横向技术服务到款额在1000万元以上的高职院校有268所,横向技术服务产生经济效益的中位数接近1000万元。专利成果转化数量3300余个,专利成果转化额超过1.6亿元。说明职业教育在助力用好新型生产工具、赋能新质生产力上有较好技术积累基础。

3.文化赋能:新质生产力亟需职业教育提供技能文化软支撑

技能文化为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提供软支撑。职业学校作为大国工匠的摇篮,通过举办和参加各类职业技能大赛、举行职业教育活动周、开展大国工匠表彰宣传活动、毕业生榜样示范等方式促进校内外技能文化建设,引导全社会树立“技能塑造美好生活、技能成就制造强国、技能创造人生价值”等价值观念,进一步丰富了技能文化的内涵。近年来,通过弘扬和传承技能文化,职业学校涌现了一大批世界技能大赛奖牌和中华技能大奖获得者,培育了一大批全国技术能手。我国自2011年参加世界技能大赛以来,近六届累计获得57枚金牌、32枚银牌和24枚铜牌,其中职业学校师生获得金牌51枚、银牌23枚、铜牌22枚,是名副其实的世赛主力军和“梦之队”,彰显了职业学校“大国工匠、未来工匠”摇篮的地位。

4.生态赋能:新质生产力亟需职业教育助力“绿色”跃迁

新质生产力有别于高资源投入、高能源消耗的传统生产力,主要通过绿色低碳科技创新,淘汰落后产能,加快持续推进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绿色低碳转型。因此,新质生产力也是落实“双碳”任务,加快建设生态文明社会的重要手段。科学技术是绿色低碳转型的驱动力,而科学技术的变革是内生的,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劳动者素质。生产生活的绿色转型,既需要具有较高生态文明素养的生态公民,更需要大批掌握绿色技能的人才。领英全球《2022年全球绿色技能报告》提出:“绿色人才和绿色技能是绿色经济发展与企业组织绿色转型的关键。”世界经济论坛《2023年未来就业报告》认为“绿色转型将塑造更加绿色的就业前景”,并预测到2030年,中国向绿色经济的转型预计将为国家GDP增加1.9万亿美元,同时创造8800万个新增就业岗位。绿色技能及绿色职业教育已经成为绿色发展的关键。目前,国内职教界在推动亚太经合组织(APEC)职业教育系统开发绿色技能项目、开设绿色紧缺专业、促进传统专业绿色升级、将绿色理念和绿色技能纳入人才培养体系等方面已取得阶段性进展,为赋能新质生产力“绿色”跃迁打下了良好基础。(节选自《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24年第21期)


资讯来源:高职观察公众号

上一篇:《物联网标准体系建设指南(2024版)》一图读懂

下一篇:人工智能专业:培养引领未来的高水平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