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讯频道

首页>咨询频道> 新闻聚焦 >从科技发展视角看未来人才教育培养

从科技发展视角看未来人才教育培养

  发布时间: 2024-08-14      浏览量:136

一、教育、科技、人才三者关系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教育、科技、人才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从立体的角度看,教育、科技、人才是国家的3个支柱,共同支撑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建设,也就是中国式现代化建设。从变量的角度看,中国式现代化是因变量,教育、科技、人才是自变量,三者的状态和水平影响着中国式现代化的状态和水平。如果单看教育、科技、人才三者之间的关系,它们也互为因变量和自变量。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人才引领驱动,人才引领教育、引领科技发展,而科技赋能教育和人才,教育培养人才并促进科技的发展。人才素质受到教育质量的影响,科技水平受到人才规模和质量的影响,教育质量受到科技水平的影响。因此,三者互为因变量和自变量的关系。

二、科技发展作为因变量看人才教育培养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式现代化关键在科技现代化”“加快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必由之路”“我们能不能如期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关键看科技自立自强。可以看出,科技创新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建设中居于核心地位。在教育、科技、人才三者构成的链条中,科技处于链条的目的端,或者说需求端。教育培养人才;人才支撑科技发展,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科技支撑高质量发展,高质量发展最终实现中国式现代化。培养人才是教育的根本目的,教育培养出的人力资源,只有在支撑科技和经济社会发展中发挥作用,才是人才。从这个角度看,科技发展才是目的,人才培养本身不是目的。 那么,科技发展作为目的,或者说作为需求,它的需求重点是什么?根据习近平总书记在2021年召开的两院院士大会、中国科协第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讲话,科技攻关包括以下两个重点:一是要补短板,在石油天然气、基础原材料、高端芯片等方面关键核心技术上全力攻坚;二是要建长板,瞄准人工智能、量子信息、集成电路等前沿领域,抢占未来科技和产业发展的制高点。202312月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要打造生物制造、商业航天、低空经济等若干战略性新兴产业,开辟量子、生命科学等未来产业新赛道。以上任务被提到国家战略的高度,可以被视为国家战略科技任务。而完成国家战略科技任务,要依靠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和战略人才力量。因此,如果把科技作为因变量,教育的重点就是培养国家战略人才力量。国家战略人才力量的培养,需要根据不同领域科技的发展态势,聚焦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动态调整优化高等教育学科设置,有的放矢地展开。不同科技领域由于产业发展所处的阶段不同,对于高校人才培养的要求也不一样。以集成电路领域为例,近年来由于集成电路产业发展迅猛,导致集成电路人才供需不平衡,教育培养的集成电路专业人才在数量和质量上都不能完全满足产业发展的需求。为了加大集成电路人才培养力度,202012月,经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集成电路科学与工程成为一级学科。再以量子信息领域为例,目前中国量子信息技术应用和产业化还处于起步阶段,但是对量子信息人才的需求不断增加,人才供给不足问题也已开始凸显。从教育培养看,2021年量子信息科学才刚刚作为新专业列入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培养的规模还不大,课程体系等培养方案也在探索之中。从集成电路和量子信息产业的不同发展态势和人才培养模式看,国家战略人才力量的教育培养,首先需要对相应领域的产业发展状况和人才队伍建设状况作出深入的前瞻性研究,然后才能精准调整高校的学科设置和人才培养规模。

三、科技发展作为自变量看人才教育培养



科技发展作为自变量也会影响人才的教育培养,这主要体现在以下3个方面。

一是科技对教育本身的影响,即赋能。当前,教学工具日益科技化,人工智能、机器人,包括ChatGPT等都已应用到教学实践活动中,在线学习、远程教育、慕课等也日渐普及。对个体而言,终身学习成为趋势,领英发布的《2024全球人才趋势报告》显示,亚太区企业员工进行人工智能相关技能学习的时间在过去一年增长了65%,同时有39%的人担心无法及时跟上人工智能知识和工具的发展速度。 

二是科技对就业的影响会反作用于人才的教育培养。有学者研究了在技术发展的影响下,美国从1940—2010年这70年间七大职业的变化。结果表明,前40年,由需要体力、危险、单调的工作(农民、体力工人)向技术蓝领(技能型工人)和白领(文秘/销售)工作转移。后30年,服务业仍然处在增长当中,处于技术等级顶层的职业(专业性、技术性和管理职位)依旧发展迅猛,但技术蓝领职位则迅速萎缩,文秘和销售类岗位的发展也急转直下。随着自动化的进一步发展,劳动力市场出现两极化现象,高学历、高报酬的专业技术工作和低学历、低报酬的(服务型、手工型)工作同时增长,而中等技能和收入的工作岗位则逐渐被技术所取代。

世界经济论坛发布的《2023年未来就业报告》分析了未来5年增长最快和消失最快的岗位。未来5年增长最快的岗位主要是技术和管理人员岗位,包括人工智能与机器学习专业人员、商业智能分析师、数据分析师、机器人工程师等。未来5年消失最快的岗位包括银行出纳、邮政服务文员、收银员等白领人员。普华永道的研究显示,从行业层面看,自动驾驶对运输和存储、机器人对制造和建造等行业的就业岗位将产生比较大的影响,但是与人打交道的工作,如教育、人体健康、社会工作和食品业,受到新兴技术的冲击则会比较小。科技作为自变量对就业结构这一需求端产生影响的时候,势必会反馈到供给端——人才的教育培养。将来设置什么样的专业,培养什么样的人,避免出现毕业即失业的现象,是我们需要着重考虑的问题。

当科技作为因变量的时候,优先要培养的是重点领域的战略人才,主要是科技人才;但当科技作为自变量对人才培养产生影响时,这种影响不仅体现在科技人才身上,还体现在对人文社会科学类人才的影响上。教育部门需要对各个专业在就业方面可能受到技术的影响作前瞻性预判,完善学科设置和相应的培养计划。 

三是科技发展对未来人才应该具备的技能也会产生影响。世界经济论坛发布的《2023年未来就业报告》指出,未来5年重要性日益提升的技能包括创造性思维、分析性思维、技术素养、好奇心与终身学习能力等。世界银行发布的《2019年世界发展报告:工作性质的变革》提出,与掌握某一项技术为主的专业技能相比,未来3类具有普遍适用和广泛可迁移性的通用技能的重要性与日俱增,包括高级认知技能(如解决复杂问题的能力)、社会行为技能(如团队合作能力),以及能够预测适应能力的技能组合(如推理能力、自我效能),这些技能可以在不同的工作中转移使用,能够缓冲科技发展对专业技能带来的冲击。因此,我们将来的教育需要着重培养这些通用技能。

此外,共情能力的培养也很重要。在人工智能对社会的影响日益深刻的当下,人与人之间的理解与共情显得尤为重要。特别是科技人才,应该具有同理心和人文关怀,尊重人的主体地位,关注不同性别、年龄、种族、阶层的需求,在这个前提下再发展技术,这也是人工智能治理和科技伦理治理的意义所在。就教育而言,需要加强共情能力的培养和科技伦理教育。

 

资讯来源:工信头条公众号,转载自《中国科技人才》,作者:石长慧

上一篇:产科教“双循环”赋能创新人才培养

下一篇:数实融合再加速 释放经济发展新动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