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讯频道

首页>咨询频道> 新闻聚焦 >高职院校助力新质生产力高质量发展的行动策略

高职院校助力新质生产力高质量发展的行动策略

  发布时间: 2024-05-31      浏览量:421

高职教育是加快新质生产力形成和发展的重要因素。因此,要立足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现状,树立大职业教育观,着眼长远看待高职教育,从宏观和微观两个维度,系统性采取举措,统筹推进高职院校人才培养创新,为新质生产力高质量发展提供优质人才支撑。

一、宏观层面:全面提升高职院校人才培养质量

1.以系统观念为引领,更新高职教育人理念

科技创新是新质生产力形成和发展的核心。党的二十大报告首次将教育、科技、人才作为一个整体,进行统筹安排和一体化部署。在新形势下高职院校要树立大职业教育观,以创新驱动为核心,统筹推进人才培养工作,以协同配合、系统集成和共同塑造方式,筑牢新质生产力形成和发展的基底。一方面,国家要做好高职教育高质量发展的顶层设计和统筹规划,打造中国特色职业教育育人体系。引导高职院校注重学生数字化、绿色化、蓝色化意识和知识应用能力培养,使高职学生具备扎实的数字化技术应用能力,学校要在保持传统优势专业基础上,科学开展人工智能、大数据和云计算等专业人才培养和超前谋划未来新兴产业专业人才培养布局,为新质产力发展提供大批高素质高职人才。国家要鼓励高职院校因地制宜开设绿色低碳和蓝色海洋经济专业,将生态文明思想和蓝色经济发展思想融入高职人才培养全过程,培养满足绿色生产力和蓝色生产力发展要求的高职人才。另一方面,国家要充分发挥高职教育在“教科人”一体化发展的积极作用。高等职业教育是高端应用人才资本主要提供者,能够联结和交汇教育、科技与人才,在国家重大发展战略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因此,高职院校要围绕国家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战略,探寻人才培养新方位和新模式,促进教育、人才、科技、产业和创新的链条有机衔接,助力加快形成和发展新质生产力。

2.拓展高职教育人才培养层次,构建多元化人才培养格局

新质生产力形成和发展需要多元化高职人才,因此,拓展高职院校人才培养层次显得尤为重要。首先,国家要增加职教本科人才供给量。当前,我国已经开始试点职教本科人才培养层次,并取得不错育人成效,但是职教本科人才供给数量还不能有效满足新质生产力形成和发展需求。因此,国家应增加职教本科人才供给数量,按照新修订的《职业教育法》和《本科层次职业学校设置标准(试行)》要求,加快全国职教本科职业院校设置论证进度,优先鼓励办学质量高的高职院校试点职教本科人才培养,增加职教本科人才供给数量。其次,要规范高职高专人才培养行为。高职高专人才培养是当前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主要层次,并且是相对成熟的人才培养层次,然而,社会往往对其有不正确的认知。因此,国家应引导和规范高职高专人才培养,制订科学合理的人才培养质量监控指标和考核方式,尽量减少对高职高专人才培养不必要“干扰”,引导高职院校科学有序开展专科层次人才培养,避免出现“极端”办学行为。最后,积极发展职教研究生和技工教育,满足新质生产力对科技创新和专项技能人才需求。国家要积极试点职教硕士和博士研究生人才培养,在培养学生技能基础上,培养学生学术研究能力,以增加高职院校科技创新贡献率,以此助力新质生产力高质量发展。同时,鼓励高职院校和技工学校联合开展人才培养,形成职技一体化育人格局,高质量向社会供给专项技能人才。此外,高职院校要以职业启蒙教育为载体,服务和融入普通教育人才培养;以继续教育和社会技能培训为媒介拓展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渠道,增强高职教育社会服务能力和影响力,集聚和释放高职教育赋能新质生产力高质量发展动能。

3.立足“一带一路”倡议,引导和规范高职教育“出海”行为

新质生产力形成和发展是各生产要素互相畅通的结果,而高职院校人才培养过程是一个开环实践活动。国际交流是高职院校开展人才培养的重要环节。一方面,高职院校“出海”行为要符合国家发展战略。“一带一路”倡议是我国重要的对外开放战略,高职院校要站稳政治立场,积极服务国家“一带一路”倡议,主动与“一带一路”共建国家开展高水平人才培养交流,努力实现人才培养合作双赢。有必要出台国家层面高职教育服务国家“一带一路”倡议规范行为指南,规范高职院校“出海”办学行为。要严格监控民办高职院校中外合作办学行为,避免出现重经济效益而忽视社会效益以及危害国家安全和发展利益的行为,以维护职业教育“出海”的整体良好声誉。另一方面,高职院校“出海”行为要顾全国家发展大局。营造我国高职教育外向型发展良好氛围。高职院校要按照国家统一部署积极与友好国家开展人才培养交流合作,增强职教“出海”针对性。在国际交流合作中,高职院校要探寻助力新质生产力形成和发展的共同性和个性性路径,赋能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二、微观层面:扎实做好人才培养具体实践环节

1.树立服务意识,注重人才培养社会效益

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是服务行为。而高职院校助力新质生产力高质量发展,本质上就是服务属性的社会实践活动。当前,高职院校人才培养局部出现的“功利性”色彩是多方面原因造成,因此需要政府、社会和高职院校协同努力,才有可能最大化消除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局部性“功利性”色彩。首先,政府要尽可能减少“形式主义”的考核评价活动,实施高职院校育人科学“减负”工程。考核评价是确保高职院校人才培养质量重要督促手段,然而,部分考核评价带有形式主义色彩,政府要科学论证考核标准和方式,提前预判高职院校为了达到考核评价过关目的,所采取各种“极端”办学行为。如职业技能大赛考核指标,强调了政府举办职业技能大赛属性要求,此项要求对办学实力雄厚的高职院校是非常容易满足的,而对办学实力较弱和民办高职院校来说,满足要求的难度相对比较大。此类硬性规定,可能不会提升区域高职人才培养质量,因此,采取柔性和差异化考核指标显得非常有必要。其次,社会要正确认知高职院校人才培养,企业行业产业要尽可能立足实现社会效益原则,积极与高职院校合作开展诸如产教融合、产教融合体、行业联合体建设,减少经济效益追求对人才培养负面影响,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经济价值观,为其积极主动服务新质生产力发展奠定基础。最后,高职院校领导层要树立正确育人效益观。高职院校人才培养行为与领导育人效益观有一定的关联性,国家要积极引导高职院校领导和举办者正确认识人才培养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树立高职教育育人的服务理念。

2.多措并举,促进教师教学与科研能力双提高

高职院校人才培养质量关系到高职院校助力新质生产力发展水平,而人才培养质量与教师教学和科研能力是紧密相关的。高职院校提升教师教学与科研能力,是其服务新质生产力发展有效途径。一方面,高职院校要扩大教师来源渠道。当前,高职院校教师主要来源于企业、普通高等学校,他们所拥有的能力存在差异性,如来源于普通高校教师有科研能力,但是缺乏技能教学能力;而来源于企业的教师往往具有实践教学能力,但是缺乏科研能力。高职院校要修改教师队伍建设标准,拓展多元化教师引进渠道,并且严控教师招聘源头,注重教师品德考核,优先录用有家国情怀的人员,为培养学生正确价值观奠定基础。另一方面,以物质和精神奖励相结合方式,提升教师经济社会地位。高职院校要积极争取政府扶持政策,努力扩大在岗教师事业单位编制,使他们能够享受事业单位社会福利待遇,解除他们的“后顾之忧”,使其专注教学和基础性科学研究,提高他们教书育人职业获得感和幸福感,使其成为具有教育家精神的教育工作者,培养高素质人才和供给高质量科研成果,助力新质生产力形成和发展。此外,鼓励教师参加多样性培训,提升教学与科研能力。通过学习培训,了解其他单位助力新质生产力高质量发展的有益经验,有助于教师正确认知自身在新质生产力形成中的作用和定位。

3.积极推进职教招生考试制度改革,努力消除高职学生层次差异

当前,我国高职院校生源主要是通过夏季高考和职教高考获取生源,两者学生录取原则不同,生源选拔质量也不尽相同。生源质量是学校人才培养质量的基础,为了提高高职教育生源质量,有必要对高职教育招生考试制度进行改革。首先,继续发挥夏季高考对职业教育人才选拔积极作用。按照国家要求,夏季高考招生改革要发挥示范引领作用,通过夏季高考选拔一批具有学术研究潜力学生,打牢高职院校基础性科学研究基底,进而增强高职院校在科技创新中的实际效能。其次,扎实推进职教高考改革。职教高考是高职院校获取生源的主要渠道,当前职教高考是省域教育行为,不同省域的职教高考没有实现互认,造成参加职教高考的学生不能在全国范围选择理想的高职院校。因此,职教高考在保持现有“文化+技能”考试设计基础上,有必要推行全国统一文化课程考试;国家统一技能考试标准,技能测试仍由省域组织实施,跨省域互认技能测试成绩。最后,杜绝民办高职教育商业化招生行为。民办高职教育招生行为是社会关注的热点问题,也是关系到我国高职教育高质量发展的现实性问题。民办高职教育是比较特殊高职教育类型,其社会吸引力不高,获取生源难度相对比较大。为了满足生存发展需要,民办高职教育出现了商业化招生行为,“扭曲”了高等教育招生社会公益属性。因此,为了解决商业化招生给民办教育发展带来了各种不利影响,国家应该安排专项生源计划,满足民办高职教育对生源的需求。同时,政府也应该将民办高职教育发展纳入财政拨款范畴,扩大民办教育融资渠道,降低民办高职教育对生源数量依赖强度,引导和规范民办高职教育高质量发展,形成公办和民办高职院校协同助力新质生产力高质量发展良好局面。


资讯来源:高职观察公众号,节选自《职业技术教育》2024年

上一篇:中央网信办有关负责同志就《信息化标准建设行动计划(2024—2027年)》答记者问

下一篇:2024年1-4月份互联网和相关服务业运行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