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讯频道

首页>咨询频道> 新闻聚焦 >双减两年后,民办教育走向多元化与确定性

双减两年后,民办教育走向多元化与确定性

  发布时间: 2023-09-20      浏览量:1216

今年暑假,大大小小的亲子游、研学团成为各地景区一道亮眼的风景,孩子们走出「题海」和培训班,真正拥有了自己的时间。


这从侧面说明,刚好走过两周年的「双减」工作取得了阶段性成效。


不过,校外培训治理任务仍很艰巨。暑假刚刚开始,某地就查处了一起违反国家规定开展教育教学活动的行为,责令机构退还尚未交付给学生的服务费用合计超过 1445 万元。


对于校外培训行业来说,「双减」是一道分水岭。「双减」两年来,校外培训行业走过了动荡,迎来了确定性。为了总结校外培训治理成果,梳理校外培训行业发展走向,21 世纪经济报道近日专访了中国民办教育协会会长刘林。


刘林对 21 世纪经济报道表示,经过两年治理,义务教育阶段学科类校外培训机构完成了全面转型,非学科类校外培训机构治理稳步推进,年底前有望在设置和准入方面取得显著成效。对于隐形变异培训治理等难点,需要理性分析,标本兼治。

 

一、学科类校外培训机构全面转型


AIGC 等前沿技术引领校外培训行业转型创新,数字化教育产品与服务不断涌现,但也带来创新与合规的争议。刘林认为,应该支持、鼓励利用人工智能等新技术减轻学生负担,但各种「智学」产品与服务要做到内容合规、使用安全。


《21世纪》:全面规范学科类校外培训机构是「双减」工作的重点,如何评价这方面治理工作取得的成果?


刘林:「双减」开展两年来,校外培训机构完成了四个方面的全面转型。


一是学科类校外培训机构性质实现全面转型。过去校外培训机构主要是营利性机构,现在义务教育阶段学科类校外培训机构全部按照规定转为非营利性机构,实现了从追求营利甚至暴利向公益普惠的历史性转折。这切断了资本过度营利与行业变异、畸形发展之间的利益链条,从而为学科类校外培训机构全面转型奠定了基础。

 

二是学科类校外培训的内容走向全面规范。通过建立培训内容备案与监督制度,严格管理校外培训机构培训材料,超前超纲教学,以及使用不规范培训教材等现象大大减少。


三是校外培训机构的宣传营销方式发生全面转变。过去线上线下、铺天盖地的商业性营销方式消失,转变为符合教育规律的宣传推广方式,大大减轻了「剧场效应」,由校外培训机构营销引发的焦虑历史性下降,也降低了合规机构招生成本。


四是校外培训机构的风险矛盾全面减少。培训机构的预收费纳入监管,家长资金安全得到保障,可有效预防「退费难」「卷钱跑路」等风险隐患。以前学科类校外培训引发的纠纷占整个校外培训纠纷的 70% 多,现在有的月份降到了不足 5%。


《21世纪》:学科类校外培训机构全面转型、压减规模后,运营情况如何?


刘林:截至去年底,全国义务教育阶段线下学科类校外培训机构数量由原来的 12.4 万个压减至 4932 个,线上学科类校外培训机构由原来的263个压减至 34 个。以线上培训机构为例,目前有一半的线上机构开展有规模的业务,经过 2021 年的急速转型、2022 年的稳健发展,相比转型前,培训机构的运营等成本大大降低,健康程度不断提高。


学科类校外培训机构健康发展的同时,也存在隐忧。一是一些地区学科类校外培训的收费标准偏低,培训机构没有足够的人力、财力投入教研,长此以往会影响教学质量。二是一些培训教师因为收入减少而转到隐形变异培训中,对合规机构造成冲击。三是一些地方主管部门对学科类校外培训机构管理多引导少,促进培训机构创新发展的举措不够。


《21世纪》:下一步,学科类校外培训机构还需要如何在规范中发展?


刘林:学科类校外培训机构实现全面转型,走上安全、规范、健康发展的道路,但还没有完全成为校内教育的有益补充。目前,学科类校外培训机构主要还是开展「同步教学」,内容复制校内教育,简单说就是校内讲什么,培训机构也讲什么。培训机构更应该针对学生个体在校内教育学习上的短板,提供个性化补差或者培优,满足学生多样化需求。


这个问题可以通过科技手段解决,培训机构积极研发、运用人工智能等技术,对参加培训的学生进行学情分析和长期跟踪,找出学生学习的短板和优势,有针对性地帮助他们补短板或者提高。


二、各地积极探索高中阶段参照办法


《21世纪》:「双减」意见规定,对面向普通高中学生的学科类培训机构的管理,参照有关规定执行。但不同地方的举措不统一,面向普通高中学生的学科类培训机构运营的灵活度更高,这是为什么?


刘林:全面压减义务教育阶段学科类校外培训的一个坚实基础,是截至 2020 年底,全国县域义务教育已实现基本均衡发展,通过进一步提高课堂教学水平和课后服务水平,促进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我们能够确保学生在校内学足学好。


但高中阶段教育毛入学率刚刚提高到 90% 以上,各地高中学校的教育水平差距较大。如果优质的校外培训机构再被压减,会导致地方优质高中阶段教育资源更加匮乏。比如,现阶段高中学校美育工作发展不均衡,一些地方还不能完全满足学生对艺术教育的需求,一批专门针对高校艺术类招生考试的校外培训机构就应运而生。近日,教育部办公厅等四部门印发《关于在深化非学科类校外培训治理中加强艺考培训规范管理的通知》,明确对于校内资源无法满足学生需求的,各地教育行政部门可根据实际需求适当引入校外培训机构艺考培训资源,为艺考学生提供集中辅导。通知本着疏堵结合、标本兼治的工作思路,为满足广大学生艺术教育需求、成长成才需要开辟了新的空间,提供了更多的发展路径和现实保障。


高中阶段教育前有中考后有高考两道竞争性公开选拔,是考试指挥棒作用最突出的教育阶段,「吃不饱」和「学不会」的学生群体有强烈的需求。所以,从高中教育未全面普及和校际差异大的实际出发,对面向普通高中学生的学科类培训机构的管理,由省级主管部门根据本省高中阶段教育实际情况,探索如何参照执行义务教育阶段培训机构的管理办法,是现实可行的,现阶段还不宜全国「一刀切」。因地制宜,在中央大目标、总方针指引下,许多政策在各地实施中都是有差异的,不独是教育如此,很正常,最适合的就是最好的。


《21世纪》:面对各地不同的监管政策,会不会出现培训机构监管套利的问题?


刘林:从实际情况看,因为有「参照」这个基本要求,所以各地高中学科类校外培训的监管措施,尽管有些差异,但基本原则、方针特别是导向是一致的,差异点并不多,而且现在信息公开透明程度高,信息交流密度大,所以利用信息不对称去「套利」是难以持续的。


针对大家关注的问题,中国民办教育协会一直倡导高中学科类校外培训机构要主动转型与自律。


第一,倡导培训机构因地制宜多样化发展。根据地方的学情、需求提供多样化服务,尤其是对于线上学科类校外培训机构,全国「一网通」不代表「一网同」,要对不同地区提供不同的本地化服务。


第二,倡导培训机构公益普惠转型发展。尽管现在各地对高中学科类校外培训机构的要求有些不同,但是机构自身发展要自律,主动服务恵民。目前看,两年来,在各地政府部门引导规范下,一是高中阶段合规机构学科类校外培训价格并没有出现有些专家预测的大幅上涨情况,有些地方还降了。二是总体上培训时间比「双减」前也减少了,更多的课余时间还给了孩子。三是广告大战争抢生源的状况得到根本性改善。


三、隐形变异培训要坚持标本兼治


《21世纪》:「双减」以来,查处隐形变异学科类培训取得很大成绩,也面临一些困难,应该如何看待隐形变异培训治理?


刘林:我觉得首先要实事求是直面问题,科学分析隐形变异的现象与源头,标本兼治,落实好中央久久为功的要求。另外,大家也得仔细深入研判相关信息,现在有一种现象值得注意,就是一些微信群中有人故意夸大隐形变异培训的人数规模和升学效果,在家长中制造「剧场效应」,并且「不经意间」在群里推荐某些「地下班」,变相招徕生源,要区分这种商业性手法与正常讨论分析隐形变异现象。隐形变异各地规模不同,但从各方面反馈的信息上来看,实际参加的人数远远少于在合规培训机构学习的人数,还是「小众」市场。


我个人也对隐形变异背后的原因做了一些分析,我认为有些问题值得我们深思:


首先,隐形变异培训较多的地方,往往是考试指挥棒作用更强、学校择生现象突出的地方。家长为什么不让孩子去上光明正大、价格便宜的合规培训班,反而冒风险参加「地下」高价培训?对此,治理要坚持标本兼治,现阶段更要重在治本,要完善中小学就近入学制度,规范招生入学秩序,谨防「地下」培训班成为重点学校选拔生源的「坑班」。


其次,隐形变异培训较多的地方,往往是校内教育跟不上学生需求的地方。要切实在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提高课堂教学水平上久久为功,还要充分用好课后服务时间,指导学生完成作业,对学习有困难的学生进行补习辅导与答疑,为学有余力的学生拓展学习空间,校内供给上去了,解决了「学不会」和「吃不饱」问题,哪还会去参加隐形变异?


第三,隐形变异培训较多的地方,往往是合规的校外培训供应不足的地方。「双减」初期有些专家在媒体上呼吁包括非学科在内的校外培训机构要全面「清零」,问题是学生的多样化需求不会随着「清零」而一下子消失,课内学习全面提高和课后服务全面跟上需要一个长期过程,这期间需要合规、适量的校外培训来补充,为学生提供丰富多彩、实用有效的课外活动,疏堵结合,引导并满足需求,是现实可行之策。


四、研学市场火爆但乱象众生


《21世纪》:2022年12月,教育部等十三部门印发《关于规范面向中小学生的非学科类校外培训的意见》,明确了非学科类校外培训机构的设置标准和准入流程,这让社会担心非学科类校外培训会不会出现学科类校外培训机构大面积关停、淘汰的现象?


刘林:目前有的地方的非学科类校外培训机构还没有完成整改,在积极推进中。非学科类校外培训比学科类规范难度更大,其中非学科类校外培训行业链条、业态更复杂是重要原因。据此前调研,全国有涉及非学科类校外培训业务的机构30余万家,其中兼营性质(依托体育、科技、文化等本行业主体业务,开展体教、科教、艺教、产教融合业务)占机构总数一半以上,大大小小的专业门类千余个,从业人员数以百万计。


通过前期治理,非学科类校外培训总体上没有出现野蛮式生长、严重冲击校内教育、使家庭的经济负担过重和焦虑过度的情况。下一步,建议要进一步规范发展,同时激发非学科类校外培训机构的办学活力和社会效益。一方面,建议相关省份要稳妥推进非学科类校外培训机构登记办证工作,另一方面,根据工作进展和实际情况,对有关措施进行调整和优化,相信今年年底会取得较大成效。


从上半年情况看,虽然仍有少数非学科类校外培训机构「爆雷」或「冒烟」,但是与学科类校外培训机构治理之初相比,「爆雷」「冒烟」的机构数量不到当时的10%,且经营不善和受疫情影响是主要原因,与政策调整不相关。


《21世纪》:你认为未来哪些校外培训赛道更有发展机会?


刘林:在学科类校外培训之外,校外培训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


首先,在劳动教育和科学教育领域,现阶段许多学校欠缺这方面的师资、场地、资源,校外培训可以作为有益补充。现在中小学生参与这方面活动的积极性很高,家长愿意进行一定的投入,这方面教育也不与升学挂钩,不会引起教育焦虑,因此培训机构要积极关注这个市场。一是要加强师资的储备和培养,通过招聘、培训理工科高校毕业生,灵活挖掘社会资源等方式培养专门师资。二是充分利用过去学科类校外培训机构的场地资源,比如周一到周五开展学科类培训,周六、周日开展劳动教育、科学教育培训。三是与提供普惠性金融产品的长期资本合作,通过融资租赁等创新形式,采购开展相关培训所需要的仪器设备。


其次,青少年心理教育目前存在很大的空间。随着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学生成长环境不断变化,叠加新冠疫情影响,学生心理健康问题更加凸显。健康教育、监测预警、咨询服务、干预处置等心理健康各方面工作都有待专业主体参与。当然,开展心理教育需要讲究科学方法,产品和服务要有科学支撑。


第三,研学市场方兴未艾。今年暑期,研学市场异常火爆,目前大量市场主体瞄准了研学领域,但研学旅游乱象丛生,尤其是出现了违背教育规律的不规范行为。要在规范市场发展的同时,鼓励更多教育公司进入研学市场,提供差异化的研学服务体验。


第四, 教育数字化催生了目前最热门的教育赛道,几乎所有大型教育公司都推出了智能教育软硬件产品,这类「智学」产品的市场规模超过千亿,可以跟踪记录学生的学习情况,针对薄弱知识点推送个性化的练习和讲解,有效减轻学生负担。与消费类电子产品相比,「智学」产品能够更好地保护学生视力,也符合学生健康成长的大方向。


《21世纪》:非学科类校外培训细分为众多赛道,艺术、体育等传统市场的机会还大不大?


刘林:艺术类、体育类校外培训由于严重依靠专业师资,所以很难形成学科类校外培训那样大规模的单体机构。即使现在最大的美术类线上培训机构,年营收也只有 20 亿元左右,所以艺术类、体育类校外培训市场还是会以中小机构为主。


这两类市场竞争激烈,目前全国 30 万家非学科类校外培训机构中,艺术类、体育类培训机构占多数,北京市 7100 多家非学科类校外培训机构中,文化艺术类机构有 5000 多家,体育类机构有 1600 多家,已经接近饱和。


如果大量机构涌进这两类市场,一方面会出现有的市场主体因经营不善而退出,今年以来,就有不止一家头部艺术类培训机构「爆雷」,另一方面会逼迫有的市场主体「打擦边球」,丧失素质教育初心,渲染艺术、体育的中高考培训,加剧教育焦虑。


五、数字教育要创新与合规相统一


《21世纪》:数字化给教育带来了更多可能,校外培训因此出现了哪些新机会?


刘林:在AIGC等新一代人工智能技术逐渐普及的时代,教育科技企业可以发挥资源与技术的整合优势,积极与文化、出版等相关行业开展合作,利用智能生成、数字创作、虚拟现实等前沿科技手段推出创新教育产品。一是产生一批通过大数据结合、集成了真人优秀教师能力和经验的虚拟教师,它可以弥补现有优秀师资力量不足的教育短板,发挥助手、帮手作用。二是与精准学相关的学、评、测工具会越来越多,对学生能力、潜质进行精准记录与测评之后,开展个性化的教学、练习。三是学习机、词典笔、智能台灯等教育硬件品类越来越丰富,尤其是智能穿戴类学习产品值得进一步投入,通过可视化、智能化的学习体验,激发学生学习枯燥知识的兴趣,提高学生实操实训的水平。


教育科技企业要做优做强,无论是研发产品还是提供服务,都要体现教育的初心、遵循教育的规律,有利于学生健康成长,比如要规范训练生成式AI,什么样的数据训练出什么样的虚拟教师,我们肯定不希望训练出满口脏话、谎话的虚拟教师。


教育科技企业要坚持核心竞争力建设为先,不要只是简单的互相模仿,不要走同质化发展道路,要提高内容和技术自主研发能力,根据市场需求拓展多元化业务领域,提供与学校、家庭不同的差异化教育服务。


《21世纪》:目前教育行业进行了一系列产品创新,包括推出了利用人工智能技术的学习机等智能教育产品,可以自动推送学习资源、教学视频,如何推动创新和合规的统一?


刘林:应该支持、鼓励利用人工智能等新技术提升教育质量,这有利于加强薄弱地区、学校、家庭的教育资源供给,也有利于学生通过精准学习减少参加校外培训,减轻学习负担。


智能教育产品提供者应按照「双减」政策要求,做到内容合规、使用安全。一是不能利用智能教育产品开展违规业务,智能教育产品可以引入校外培训所积累的资源成果,但要与校外培训切割,也不能诱导用户额外购买高价资源。二是不能利用智能教育产品渲染教育焦虑,现在有的智能教育产品的营销方式还是以前校外培训的套路,声称学生如果不买这个产品成绩就要落后,这些是要坚决避免的。


来源:21世纪经济报道


上一篇:习近平:扎实推动教育强国建设

下一篇:文科类职业院校如何有效实现产教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