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讯频道

首页>咨询频道> 新闻聚焦 >深化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改革:路径选择与院校作为

深化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改革:路径选择与院校作为

  发布时间: 2023-06-16      浏览量:1240

在产教城一体化发展中贡献职教力量

日照职业技术学院党委书记   冯新广


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深化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改革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意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把职业教育放到中国式现代化新征程中进行谋划,把推动现代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意见》明确提出坚持以教促产、以产助教、产教融合、产学合作,推动形成同市场需求相适应、同产业结构相匹配的现代职业教育结构和区域布局,鼓励在构建央地互动、区域联动,政府、行业、企业、学校协同的发展机制上先行先试、率先突破、示范引领。



一、对接产业,与城市发展同向同行


产业是城市发展的动力,也是职业院校专业设置的逻辑起点。《意见》要求“完善职业教育专业动态调整机制,促进专业布局与当地产业结构紧密对接”。大力推进专业群建设是推动高等职业教育深化改革、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动力机制和重要抓手,是支撑产业转型升级、适应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有效载体和重要途径。学校将站在产业发展的角度,不断优化专业布局和人才培养定位,为城市发展源源不断输送适用人才。一是专业集群与产业链(集群)对接。围绕区域产业布局、目标规划、政策措施、人才现状和未来需求,梳理地方产业的产前产中产后、售前售中售后的产业链,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构建以面向临港产业和海洋经济为主体,以制造业、现代服务业为重点的专业体系。二是专业结构与产业结构对接。提升传统专业,将产业的科技发展趋势等先进元素融入传统专业的教育资源和教学过程,增加人才培养的有效供给。合并相近专业,形成一个专业和若干专业方向,既可整合专业教学资源,又实现错位发展,增强专业适应市场需求和产业发展的弹性和张力。增设新兴专业,适应新技术引发的快速职业迭代,面对地方发展的新兴产业、新基建、新业态、新职业,前瞻性布局,抢先占位,引领地方产业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淘汰落伍专业,对于产业已无发展前景、市场需求萎缩的专业果断撤并、停止招生。三是优势专业与主导产业对接。把有限的资源统筹利用好,在人才上优先支持,在资金上优先投入,在资源上优先保障,集中资源和力量强化专业高点、培育专业重点、扶持专业增长点,使优势专业与区域主导产业契合度更加紧密,凸显优势专业集群特色和品牌效应,增强专业的核心竞争力。


二、协同创新,与城市发展共生共长


《意见》突出科教融汇新方向,立足打通科研开发、技术创新、成果转移链条,对职业教育科技创新提出新要求。学校既要为破解“卡脖子”问题培养更多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又要在促进创新链和产业链精准对接中成为科技成果转化的“中试车间”。学校要充分释放办学功能,整合带动各类产教资源,实现信息沟通、资源共享,围绕人才培养、科技攻关、团队建设、技术服务、智库咨询等,建设基地共享、协同创新、校地合作、资本混合等不同类型的产教融合平台组织,促进教育供给侧与城市需求侧有效对接,实现协同育人和创新发展。一方面,强化“应用”和“需求”导向,针对行业企业技术工艺和产品研发需求,与政府、行业、企业、科研院所深度融合,建设产教融合型技术技能创新服务平台,开展技术创新、产品研发、决策咨询、技术服务、技能鉴定、创新创业教育,成为区域科技创新服务的策源地和集聚地。另一方面,发挥科研反哺教学、引领教学的作用,拓展科研平台育人体系,结合科技研发项目和内容,开发基于项目研究过程的创新课程,为教学改革提供源头活水,实现人才培养与技术创新的协同发展,提高对城市发展的适应性和贡献度。


三、服务需求,与城市发展同频共振


服务地方经济发展的能力大小应该是一所地方高职院校人才培养质量的标志,更是一所地方高职院校的办学质量标志。职业教育与经济发展共生共长,唯有在服务区域经济发展需求的过程中,才能赢得支持,获得自身的发展壮大。学校将多维度对接城市需求,跟踪城市发展动态,推动城市发展进程,成为城市发展的陪伴者、助力者。一是服务职工职业能力提升需求。依托优势专业与政府部门、行业组织,共建一批集职业技能实训、职业技能鉴定、职业技能竞赛、技术项目研发为一体的技术技能培训基地,面向企业员工、社区市民、下岗职工、退役军人和进城务工农民开展常态化职业技能培训,成为城市新增和现有劳动力的重要集散地、加油站。二是服务企业技术创新需求。推进科技创新服务平台“实体化、协同化、创新化、实效化”运作,提升学校立地式研发服务能力,打通科技转化的“最后一公里”,成为中小企业走“专精特新”之路的重要智力支撑。三是服务城乡协调发展需求。成立乡村振兴学院,深入开展科技、文化、电商助农,构建区域性的乡村振兴研究和实践平台,开展农村实用技术培训,成为乡村产业振兴、文化振兴、人才振兴的源头活水。


四、汇入生活,与城市发展共赢同享


城市孕育学校,学校与城市休戚与共。城市的“边界”,就是我们学校的“边界”。扎根日照、服务日照、融入日照,这不仅是学校义不容辞的责任和使命担当,也是学校要始终坚持的发展战略。学校将充分发挥专业、人才和技术优势,主动融入城市、走进社区、服务市民,成为“市民身边的大学”。一是融入城市。面向社会,敞开校门,全面开放校史馆、图书馆、体育场和部分实训中心,服务市民文体活动和技能体验。二是走进社区。建设社区学院,开发市民在线学习系统,搭建开放性、全民性、终身性的多层次、多元化的终身学习服务平台,提升居民幸福感、认同感。三是服务市民。面向社会大力开展非遗文化传承、创新创业实践、实用生活技能、健身养生等丰富多彩的教育活动,开展各种公益活动、志愿服务,积极传播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在全社会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弘扬“劳动光荣、技能宝贵、创造伟大”的时代风尚,成为城市精神文明高地和辐射地,提升城市软实力。


日照职业技术学院将认真贯彻落实《意见》精神,坚持在服务中求支持、在贡献中求发展,在支持中拓展办学空间,在贡献中丰富办学资源,在融合发展中增强办学活力,切实提升学校关键办学能力,努力把学校建设为日照高素质人才培养的重要基地、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的重要创新源、地方文化传承和创新的重要高地,成为日照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撑。


职业学校“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要锚定“五个双”

江西旅游商贸职业学院党委书记   吴小平


教师是立教之本、兴教之源。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教师是教育工作的中坚力量”,要求高度重视教师队伍建设。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正式印发的《关于深化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改革的意见》(以下称《意见》)更是将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作为深化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优化类型定位的五大重点工作之一。就职业学校而言,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要在识才、选才、育才、用才、留才等环节中锚定“五个双”。


一是要定好“双标”。目标引领方向,标准引领内容。《意见》立足服务人的全面发展、服务经济社会发展和服务国家发展战略要求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因此,职业学校“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也要跳出教师队伍建设的狭隘视角,以更高站位、更宽视角,定好必须始终坚持的刚性标准和动态优化的柔性标准。“刚性标准”指的是“双师型”教师必须具备的基础性、前提性、约束性条件,如政治立场、师德师风、教育理论、教学能力和表达沟通等。职业学校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有必要根据2022年10月教育部发布的《职业教育“双师型”教师基本标准》,研制校本“双师型”教师标准,划定“双师型”教师的红线底线高压线。“柔性标准”指的是“双师型”教师必须具备的时代性、指导性、引领性条件,如紧随产业新技术新工艺新标准的技术技能、面向数字时代的教育教学能力、面向所属专业与行业的研发改进能力、把握所属专业与行业产业动态关系的能力、重点项目的统筹和管理能力、校内外资源禀赋的挖掘整合能力等。职业学校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有必要在校本“双师型”教师标准中,立足学校办学世界,面向所属行业产业,指明“双师型”教师努力的航向方位与舷角。


二是要把好“双选”。《意见》鼓励支持地方和重点行业结合自身特点和优势,先行先试、率先突破、示范引领,营造制度供给充分、条件保障有力、产教深度融合的良好生态。职业学校“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也要在识才选才方面敢想敢试、敢为人先,大胆从校内外广泛选拔,既可以从学校内部遴选,根据职业学校办学事业发展规划和专业课程建设重点,制定校本“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计划,明确重点领域、重点项目、重点岗位的“双师型”教师的类型、特点与需求,组织教职工对照自荐、各教学单位择优推荐,学校按照“重点不变、标准不降、要求不减”的原则统一遴选。又可以从行业社会甄选,根据校本“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计划,针对重点领域、重点项目、重点岗位的“双师型”教师的类型、特点和需求,积极争取行业龙头企业和深度合作企业支持,由学校与企业协商,通过固定岗与流动岗相结合、产业导师特聘岗等方式,聘请行业企业业务骨干、优秀技术和管理人才来校任教,引导一批企业工程技术人员、高技能人才、管理人员、能工巧匠等到校兼职任课、参与项目研究合作。


三是要抓好“双育”。《意见》要求依托头部企业和高水平大学建设一批国家级职业教育“双师型”教师培养培训基地。此为“双师型”教师培养的有效途径之一。职业学校“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有必要发挥基地的作用,根据经济社会发展需要,既避免“短板效应”,又遵循“长板理论”。培育要补短板、强弱项,避免“短板效应”。短板效应指出木桶的盛水量取决于最短的木板,任何组织和个人都要针对短板加以弥补。因此,职业学校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要根据教师队伍学历、技能等方面的短板,借力国家级职业教育“双师型”教师培养培训基地、职业学校教师学历提升行动、职业学校名校长名师(名匠)培育计划等,有针对有组织周期性地加强教育培训,提高“双师型”教师队伍整体水平。培育要锻长板、扬优势,遵循“长板理论”。长板理论指出组织应该找准并不断强化擅长优势,让长板的作用发挥到极致,从而增强组织的核心竞争力。因此,职业学校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在弥补短板的同时,不能忽略长板的强化和优势的进一步拓展。应该根据学校“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的重点,有组织地引导教师根据人的禀赋,持续深入地强化核心优势,实现人无我有、人有我优的差异化特色。


四是要管好“双用”。《意见》指出可以“采取固定岗与流动岗相结合的方式,吸引行家里手到职业学校任教”。对任何组织而言,用人都是工作的重心和关键。职业学校“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也要创新用人形式,充分发挥“双师型”教师在人才培养、技术研发工作中的骨干作用,使其各得其所、各展所长、各尽其才。一方面要在人才培养中发挥作用。立德树人是教育的根本任务,技术技能人才培养是职业学校的核心功能。职业学校“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唯有以用为本,充分发挥“双师型”教师在技术技能人才培养中的作用,才能最大限度地发挥“双师型”教师的聪明才智,实现“双师型”教师价值的最大化。另一方面要在技术研发中发挥作用。技术研发是职业学校的难点堵点和瓶颈症结,也是其增强社会服务能力的重要抓手。实践证明,职业学校技术研发能力弱严重制约了普职融通、产教融合和科教融合的实现。从另一个角度来看,职业学校技术研发领域恰恰正是名师大匠一展所长的盛大舞台。职业学校“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要引导并发挥“双师型”教师对接新技术、新工艺、新标准开展技术研发方面的作用,也让“双师型”教师在参与技术研发攻坚克难的过程中经风雨、长见识、增才干。


五是要做好“双留”。人才工作,引进是基础,留住是关键。《意见》要求“设立一批产业导师特聘岗”,聘请能工巧匠通过“兼职任教、合作研究、参与项目等方式到校工作”,其核心就是要通过多种形式,留住“双师型”教师。因此,职业学校“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要以“留人”为重要任务,既待遇留人又人文留人。待遇留人要求职业学校切实提高“双师型”教师的经济待遇、工作待遇、政治待遇,优化绩效分配方案,向重点项目、关键岗位大胆倾斜,打破平均主义和大锅饭;统筹项目资源,鼓励支持“双师型”教师牵头组建创新团队、承接重点项目;在职称评聘、评优评先、培训进修、代表推选等工作中,针对性地加强对“双师型”教师的支持力度。人文留人要求职业学校用心、用力、用情服务“双师型”教师,针对重点领域、重点项目、重点岗位的稀缺“双师型”教师开展“管家式”“保姆式”服务;针对“双师型”教师,因地制宜地推出精准服务,办实事、做好事、解难事,及时解决他们在工作和生活中遇到的各种问题。同时,加强政治引领和政治吸纳,持续深入开展爱岗敬业教育,大力宣传表彰优秀“双师型”教师和学校人才工作的先进事迹,增强“双师型”教师的归属感、获得感、幸福感,让各领域、各层次“双师型”教师都能实现自我价值、受到各方尊重。


科教融汇:高职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新方向

顺德职业技术学院校长   夏   伟


《关于深化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改革的意见》提出“以科教融汇为新方向”的发展新思路,对职业教育发展将产生深刻变革。科教融汇是“切实提高职业教育的质量、适应性和吸引力,培养更多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能工巧匠、大国工匠”的必然选择。


一、科教融汇是我国职业教育发展的新制度设计


科教融汇是指科研与教育资源汇集聚合,科研与教育活动融合贯通,科研与教育相互促进、相辅相成。这里的科研包括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和开发研究,教育包括普通高等教育和高等职业教育。不同的科研、教育因为目的和内容不同,科教融汇的内涵有别,汇集的资源与融合方式也有差异。就高职教育来说,科教融汇内涵包括:第一,科技研发融入教学,更新教学内容,改革教学方式。科技研发最新成果向教学内容转化,实现知识更新,研究渗入教育教学的每一个环节,构建“教学—科研—学习—实践”的融通架构。第二,科技创新赋能教育教学,改进教学手段,促进教育教学信息化、数字化、智能化。第三,教学促进科技创新目标的聚焦与落实,构建科研与教学相互促进的源头活水的有机整体。其中,科研是源,教学是流。教师教学教的是科研产出的科技创新,教师科研研究的是教学所要使学生亟待掌握的产业界需要的科技创新。职业教育科教融汇是我国职业教育继产教融合政策之后的又一制度创新设计,对职业教育发展生态、范式都将带来深刻变革。


二、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科教融汇势在必行


一是服务产业数字化智能化发展的需要。职业教育直接服务产业发展,产业数字化智能化发展对职业教育提出新的挑战。职业教育在促进教育链和产业链精准对接中成为科技成果转化的“中试车间”,在服务产业数字化智能化中发挥有力支撑作用。实施科教融汇将实现以科技创新引领和支撑专业建设,打通专业、科技创新和产业体系链条间的边界,优化专业体系、课程教学体系及资源配置体系,贴近现代科技产业发展新领域新业态,赋予专业新动能,开启新赛道。


二是培养创新型技术技能人才的需要。科研本身就是一种高效和有力的育人方式,特别是在培养创新能力方面。引入科教融汇理念,让学生参与科研,通过分析、综合、实践、评价等深层学习,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批判能力、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人才强国战略要求培养造就大师、战略科学家、一流科技领军人才和创新团队、青年科技人才、卓越工程师,也需要一大批具有工匠精神、适应产业转型升级需要的大国工匠、高技能人才。如果说产教融合推动教育链与产业链对接,那么科教融汇将真正实现人才链与创新链融合发展。


三、顺德职业技术学院科教融汇的实践探索


顺德职业技术学院(以下简称“学校”)聚焦区域产业高质量发展对技术创新和技术技能人才的急迫需求,早在2018年就开始探索“平台为依托,项目为纽带,产科教融合”的发展模式。


(一)“平台为依托、项目为纽带、产科教融合”构建科教融汇新生态


学校坚持“以贡献求支持,以服务求发展”理念,根植产业、服务产业、引领产业,聚焦产业数字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新要求,探索出“平台为依托,项目为纽带,产科教融合”发展模式,形成教育与产业互为支撑、互相促进的良好局面,建构职教发展新生态。


以平台为依托。各类科研平台是学校对接产业的窗口,也是学校服务企业的舞台。高职教育作为与产业企业联系最紧密的教育类型,平台是实现科教融汇的载体。借助平台,学校的人才和技术资源可进入产业企业,同时产业企业的资源也能进入学校转化为教育资源。


以项目为纽带。项目是实现产教融合、科教融汇的重要抓手,平台为其提供窗口,项目是将其黏合的纽带。通过真实项目,企业技术人员、教师和学生等形成技术研发和技术技能教学的共同体。根据项目的目标、内容和意义的不同,项目可以分为科技研发项目、社会服务项目,也可以分为教学型项目、企业真实项目。


产科教融合。现代产业的高速发展,科技作用无可替代。传统的产教融合必须要充分考虑科技要素。因此,产科教融合是产教融合发展升级的新要求。它融产业、科技、教育于一炉,集生产、科研、教学于一体,以研为枢纽构建教—学—做—研的统一体,推进职业、平台和专业对接,岗位、项目和课程相融,真正实现产业、科技、教育三类要素融合发展。


近年来,学校实施“平台为依托,项目为纽带,产科教融合”发展模式,以“平台+项目+团队”为核心,探索统筹“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发展。瞄准区域重点产业建设技术服务平台,多专业交叉组建创新团队,以项目为牵引开展技术创新和成果转化,推动教育链、人才链与产业链、创新链融合,打造服务区域企业高质量发展的创新引擎。2019年作为全国唯一院校代表在“全国深化职业教育改革电视电话会议”上介绍经验做法,相关成果也获得2021年广东省职业教育教学成果特等奖。


(二)“专业群+平台”搭建科教融汇新载体


专业群是高职教育专业主动对接产业链、岗位群和知识链的重要载体。学校对接粤港澳大湾区先进制造业,坚持产教融合、科教融汇,形成 “专业群+平台”协同发展格局。平台是专业群开展技术服务的载体,也是产业企业反哺专业群建设的通道。近年来,学校建成了2个国家级高水平专业群、9个省级高水平专业群和1个校级专业群。以专业群为依托,整合资源成立了11个特色产业学院,重点打造“广东—亚琛工业4.0应用研究中心”等9个产科教融合(下转第20页)(上接第9页)平台及15个应用技术开发团队,协同企业攻克多项“卡脖子”技术,为近800家企业提供技术服务。学校制定《“专业群+公司”实施管理办法》《“专业群+公司”项目实施方案》等系列制度,在专业群治理、“专业群+平台”、跨专业资源协同方面,探索形成系统治理办法。


(三)“课程+项目”创建科教融汇新方式


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是高职教育的主要职能。学校坚持以“课程+项目”模式深化三教改革,实施SRP(Student Research Program,学生研究计划),以企业真实项目黏合教师、企业技术人员和学生,培养上岗即可用的人才。


学校每年组织项目遴选,将企业真实项目转化为学生研究项目500余项,将技术研发、成果转化与课程教学改革、人才培养相结合,推动项目与课程互促、教学与科研互动。学生主动积极参与项目研究团队,通过“做中学”“研中学”,切实提高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将项目中的新技术、新工艺、新规范及时融入教材、融入课堂,转化为教学资源、教学内容与教学标准。


总之,科教融汇作为职业教育发展新方向,是我国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必然选择,职业教育科教融汇也必将推动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发展战略的实施。


来源:中国职业技术教育

上一篇:数字浪潮奔涌 职校如何接招

下一篇:积极参与职业教育国际化竞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