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讯频道
构建现代职教体系 聚力培养大国工匠——职业院校负责人谈办好人民满意的职业教育
发布时间: 2023-02-23
浏览量:1575
构建现代职教体系 聚力培养大国工匠
——职业院校负责人谈办好人民满意的职业教育
编者按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统筹职业教育、高等教育、继续教育协同创新,推进职普融通、产教融合、科教融汇,优化职业教育类型定位。本期特刊邀请部分职业院校负责人撰文,围绕建设技能型社会,探索新时代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路径,培养更多大国工匠,谈学习认识和落实举措。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统筹职业教育、高等教育、继续教育协同创新,推进职普融通、产教融合、科教融汇,优化职业教育类型定位。报告对教育特别是职业教育的高度重视,让我们备受鼓舞、倍感振奋。
北京电子科技职业学院作为首都职业教育的排头兵、领头雁,紧紧围绕首都“四个中心”功能建设,聚焦北京“五子联动”的新发展格局和高精尖产业体系,深耕高端汽车、生物医药、先进制造、航空航天等高精尖产业,为首都经济社会发展培养了十万余名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和能工巧匠。
下一步,北京电子科技职业学院将认真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坚定不移沿着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推进我国职业教育类型发展,奋力谱写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新时代篇章。
一是坚守类型定位,全面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的职业院校。坚持把学校发展改革各项工作放到党和国家大局、新时代首都发展重大部署中去谋划推进,聚焦北京市委市政府推进职业教育“高质量、有特色、国际化”发展要求,在北京市属高校分类办学中找准定位,明确战略方向,以分类发展和开展职业本科建设为契机,加强前瞻性思考、全局性谋划,全面深化综合改革,形成一批符合未来发展需要的优势学科群和特色专业群,为推动新时代首都发展贡献力量,大力发展与类型教育相匹配、具有鲜明职教特色的更高层次和水平的职业教育。
二是深化产教融合,构建校企紧密合作协同育人的新格局。围绕服务国家重大发展战略、首都高精尖产业发展、超大城市运行管理和高品质民生对高层次、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的需要,创建以专业群为基础的产业链、职业链、知识链、实践链“四链”衔接融合的产教融合新范式,全面探索实施中国特色学徒制,联合国内外知名企业和行业头部企业建设10个左右特色产业学院,高标准新建一批大师工作室、中试基地、工程师学院、学徒制中心、产教融合实训基地,高标准建设产教融合工程中心。
三是坚持德技并修,培养具有大国工匠情怀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不断强化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使命担当,以高度的政治自觉推动党的二十大精神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持续深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坚持“五育并举”,深化“三全育人”和“大思政课”综合改革,全链条全过程培育“工匠精神”,创建以学生为中心、产业引领、校企协同、工学交替的人才培养新模式,进一步提升人才培养的精准度和适应性,形成“首善标准、职教特色”育人体系,为首都各行各业培养更多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必须坚持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开辟发展新领域新赛道,不断塑造发展新动能新优势。这为高校人才培养工作指明了方向、提供了遵循。
作为应用型高校,天津中德应用技术大学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我们要进一步增强使命自觉,夯实育人根基,始终秉持“崇实、求精、致良知”的校训精神,以培养“政治过硬、技能精湛、诚实守信、理性平和”的高级技师、一线工程师、大国工匠为己任,务实创新、砥砺奋进,教育和引导广大青年学子在新时代建功立业。
在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征程中,职业教育发挥着重要作用。中国职业教育的高质量发展离不开世界职业教育的发展,世界职业教育的发展也离不开中国职业教育的发展,两者必须相互交流合作,互学互鉴、共建共享,搭建合作交流平台,共享职教发展成果。我们要用更宽广的视野,深入融入世界职业教育,贡献中国职教力量。
天津中德应用技术大学始终立足国家需求,服务国家战略,在服务中求发展,在贡献中求进步。未来,我们要找准学校发展定位,培养产业急需人才,加快建设职业教育贯通培养体系,推动学校实现高质量发展。坚持深化改革、扩大开放,坚持产教融合、普职融通,坚持守正创新,踔厉奋发,弘扬工匠精神,勇担时代重任,携手开创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新格局。同时,与国外应用技术大学合作共建工程师学院,积极构筑应用型人才培养新高地,助力“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
学校还不断加强内涵建设,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积极推进专业升级和数字化改造,牵手高端龙头企业,打造产教融合联盟,组建高端装备制造产业链产教融合共同体,建设高水平应用技术大学和新型产业学院、创新拔尖技术人才选拔培养机制等。面向未来,学校要为新时代职业教育改革创新发展作出新贡献,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时代新人。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我们要坚持教育优先发展、科技自立自强、人才引领驱动,加快建设教育强国、科技强国、人才强国,坚持为党育人、为国育才,全面提高人才自主培养质量,着力造就拔尖创新人才,聚天下英才而用之。党的二十大报告把教育、科技和人才一并部署,强调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体现了教育是党之大计、国之大计的根本战略思想,突出了教育是民生更是国计。优先发展教育事业,关乎人民生活幸福,更关乎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
当前,柳州铁道职业技术学院与中国国家铁路集团有限公司、中国铁路南宁局集团有限公司等铁路行业企业深度合作,积极探索培养新时代“铁路工匠”的“定岗培养”实践教学模式,为校企共育复合型铁路专业技术技能型人才提供可借鉴范式。
一是精准对接铁路需求,深化校企共育人才机制,提升人才培养质量。我校将积极探索形成联合培养的“定岗培养”模式。学生在校学习的前两个学年按专业班级开展标准化、系统化的专业学习,重点培养学生的职业核心能力;第三学年,针对企业岗位需求和特点,将学习铁路工务、电务和供电相关核心专业的学生以“复合型岗位班组”形式重新组班,校企协同组织岗位综合能力课程、创新实践能力课程的教学活动,在铁路企业开展班组定岗实习和准员工入职培训,通过精准化训练,强化学生的多专业协作技能。
二是依托区位办学优势,培养国际铁路复合型人才,服务“一带一路”建设。自中老铁路通车运行后,雅万高铁、中泰铁路等一批“一带一路”共建项目也在有序推进。随着中国与东盟国家持续推动互联互通,铁路复合型人才需求旺盛,在铁路人才培养方面,中国与东盟国家的交流也愈发紧密。我校将进一步依托“中国—东盟轨道交通职教联盟”及学校在泰国设立的办学点柳州天佑学院和大城府分院等合作办学交流平台,积极探索国际化人才培养新模式,通过共享高铁职业教育的师资培训、技能实训、课程建设等资源,推广具有学校特色的铁路专业教学标准,开设铁路专业,招收国际留学生,为东盟国家开设国际师资培训班,指导东盟院校建设高铁仿真实训基地,为东盟国家提供本地化员工培训等,与东盟国家院校开展全方位的铁路人才培养交流合作,为“交通强国”“一带一路”建设贡献力量。
党的二十大报告首次把教育、科技、人才进行“三位一体”统筹安排、一体部署,极具战略意义和深远影响。长期以来,我校坚持办好人民满意的职业教育,形成了一系列可推广的经验做法和技术标准,为国家水利电力事业和广西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站在新的起点上,我校将以党的二十大精神为引领,推动学校高质量发展,为服务面向东盟的广西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新模式建设、助力广西实施“三大振兴”战略作出更大贡献。
坚持创新发展理念,打造水电人才高地。我校将立足“全科融通育全人”基层水利人才培养新理念,进一步在实践中完善全科融通、全面发展的基层水利人才培养模式,以水利部授予的广西少数民族地区水利人才培养基地为依托,持续培养具有水利、电力、机械、经管等多学科知识,具备“一岗精多岗通”的全科融通型,能扎根基层、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高素质基层水利人才,满足广西水利事业发展对基层人才的迫切需求。
坚持专业服务产业,推进教学走深走实。我校围绕“目标为本、标准为源、产教为体”专业群建设理念,精准对接产业需求和行业要求,深入实施“课程精细化、团队结构化、基地孪生化”专业群建设模式,重构模块化课程体系,不断提升学生适岗能力;以数字化转型为引擎,校企共建智慧孪生实训平台,开展沉浸式教、研、培、赛及科普活动,不断提升实训平台的运营效率。
坚持产教融合主线,聚合行业产业资源。我校充分利用作为中国—东盟能源职教联盟理事长单位等优势,与中国能源建设集团、广西农村投资集团等行业龙头企业共建产业学院,在“人才培养、技术合作、基地共建、员工培训”等方面深入开展合作,积极搭建校企共同育人平台、科技研发平台、成果孵化和产品推广基地,构建政行企校四方同频共振、互利共赢的命运共同体。
坚持人才优先发展,构建人才汇聚高地。实施“名师名匠”引领工程,完善“不求所有,但求所用”柔性人才引进机制,设立名师工作室、技能大师工作室等专家工作室,在经费、场地、人员等方面给予人才足额支持,聚力打造由首席科学家、省部级科技英才、全国技术能手领航、“教授级高工+教授+技能工匠”组成的科技创新型教师队伍;实施“青年教师雏雁计划”“骨干教师鸿雁工程”“领军人才头雁项目”等“三雁”教师梯级培养工程,打造一支青年教师能说会做、专业带头人擅教善研的结构化教学团队。
坚持聚焦职业教育,擦亮国际交流品牌。我校积极响应“一带一路”倡议和国家、广西壮族自治区“走出去”战略,主动融入“双循环”新发展格局,主动探索高职院校服务“一带一路”建设新模式;以承办“一带一路”水利国际化人才培养高峰论坛为契机,牵头实施一对一帮扶东盟国家学校“手牵手”计划,积极参与“鲁班工坊”和“大禹学院”建设项目,与行业企业在海外共建“丝绸学院”,进一步彰显学校国际化办学特色和优势。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强化现代化建设人才支撑。报告同时指出,坚持把发展经济的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推进新型工业化,加快建设制造强国、质量强国、航天强国、交通强国、网络强国、数字中国。
按照党的二十大报告的新部署新要求,常州纺织服装职业技术学院要在加快推进中国式现代化中培养堪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让学生既怀抱梦想,又脚踏实地,立志做有理想、敢担当、能吃苦、肯奋斗的时代好青年。
我们要深入贯彻落实党的教育方针,注重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培养学生爱国情怀、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实践能力。让教师做青年学生的知心人、青年工作的热心人、青年群众的引路人,成为“四有”好老师。
同时,要着力推动内部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持续改革创新,持续构建充满活力、富有效率、更加开放的体制机制,形成相互支撑、彼此呼应、协同推进的发展合力,不断开创学校高质量发展新局面。
我们要以“诊改”视角,检视办学质量,特别是专业契合度、支撑度和贡献度以及学生和用人单位满意度。为了支撑“纺织服装强国”建设、全面推进“‘两化两型’高职强校和纺织服装强校”建设,要找准问题,补齐短板,找对道路和方向,找好策略和办法,进一步解放思想更新观念,进一步推进改革创新,进一步深化内涵建设,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实现学校从管理到服务的转型,质量管理从外部督导向自我保证的升级,加速提升学校综合实力和人才培养质量。
高质量发展不仅事关学校发展和未来,也事关全体教职工的发展和未来,事关学生和校友的发展和未来。我们要不断提高学习力、领悟力,推进学校高水平建设,把学校真正建设成为高水平高职院校,办好让人民满意的职业教育。
我们将牢牢把握国家职业教育政策释放出的新红利,推进苏锡常都市圈职业教育改革创新、打造高质量发展样板,把握构建技能型社会和技能中国新机遇,通过产教深度融合,构建校企命运共同体,实现提质培优增效,培养大批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服务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这充分体现了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对“三农”工作的高度重视。
作为贵州唯一的食品类职业院校,贵州食品工程职业学院将持续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围绕党的二十大报告关于全面推进乡村振兴这一战略部署找准切入点和发力点,立足四个“黔字号”,积极探索职业教育赋能乡村振兴的实施路径。
一是树牢“黔字号”理念。当前,贵州正积极实施乡村振兴“五大行动”,努力开创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新局面。学院要不断树牢“黔字号”理念,围绕贵州12个农业特色优势产业做好人才培养、产品研发和产业孵化,通过“政府+学校+企业+农户或合作社+金融+电商”六方融合的产教融合模式,推动学院改革与地方经济社会同向同行、融合发展,助力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
二是培养“黔字号”人才。职业教育赋能乡村振兴,培养具有“三农”情怀和工匠精神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是关键。要围绕贵州“三大战略”“四化建设”“五张名片”,优化专业布局,积极实施黔匠培养工程,持续抓好黔菜、黔酒、黔粮、黔茶、黔药、黔艺术、黔电商等黔系列人才培养,致力为乡村振兴培养一批出得来、学得好、回得去、留得住、用得上、有作为的“本土化技能型永久牌”人才,充分发挥职教人才在贵州乡村振兴中的关键作用。
三是开展“黔字号”研发。要着力强化产品研发、加快成果转化,充分发挥学院乡村振兴研究院、黔菜研究院、正大黔菜研发中心、生态特色食品研发基地、食用菌研发中心、药膳食材研发中心等研发机构作用,深入开展生态特色食品精深加工技术、加工标准、产业模式研究,补齐贵州生态特色食品精深加工短板,为乡村振兴提供坚实的科研支撑。
四是服务“黔字号”产业。服务产业高质量发展是职业教育赋能乡村振兴的落脚点。要着力加强混合所有制产业学院建设,依托黔菜学院、酿造学院、食品营养与健康管理学院等乡村振兴产业学院,紧扣“一县一业”推行标准化研究、专业化生产、系列化加工、社会化服务、品牌化营销,深化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着力走出一条产出高效、产品安全、产业多样的乡村振兴之路。
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上,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其时已至、其势已成,职业教育赋能乡村振兴大有可为、大有作为。贵州食品工程职业学院将以党的二十大精神为引领,积极抢抓历史机遇,乘势而上、顺势而为,举全院之力服务乡村振兴,奋力书写好职业教育赋能乡村振兴的崭新篇章。
来源:《科技日报》2023年2月8日5版
上一篇:以数字化助力教育强国建设
下一篇:为职教发展注入新动能:找寻虚拟仿真实训基地建设“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