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讯频道
职普融通为学生搭建成人成才的重要通道
发布时间: 2022-12-28
浏览量:1649
近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公布《关于深化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改革的意见》(下称《 同创新,有序有效推进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改革,切实提高职业教育的质量、适应性和吸引力。(新华社 2022-12-21) 按照《意见》精神,未来职业教育改革的路径,关键能力是基础,产教融合是重点,职普融通是关键,科教融汇是方向。其中,职普融通为关键,这一提法尤为得到重视。 所谓职普融通是指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相互融通,最终实现两类教育资源、教育模式的交流合作与共享共赢。早在2017年,教育部等四部门联合印发《高中阶段教育普及攻坚计划(2017—2020年)》,明确提出建立普通高中和中等职业学校合作机制,探索“课程互选、学分互认、资源互通”,首次从机制层面明确:鼓励普通高中与中职学校合作接轨,共同探索全素养人才的培养。 作为一种全新的人才培养模式,职普融通政策设计的初衷,就是要打通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之间的壁垒,形成资源共享,搭建人才成长的多元途径。一些地方在职普融通方面也进行不少尝试和探索,但总体上来看,不少地方开展的职普融通探索,主要集中在中职向普通高中的单向融通。职普融通远远未能达到“双向奔赴”的政策设计初衷。 按照职普融通的规划要求,中职、高中学校双方共同设计课程、互派师资,实行学分互认、学籍互转,但由于缺乏根本性的政策强劲支撑,具体如何开展职普融通,在现实中必然遭遇各种瓶颈和挑战。一些职业学校自主开设的所谓职普融通班,大都瞄准的是“职教高考”。职业学校开设职普融通班,招收基础文化课底子相对好的学生就读,通过“文化素质+职业技能”的职教高考,这部分学生完全有机会能与普通高中的学生进入同一赛道。 然而,即便是中职学校的单向“职普融通”,在一些地方教育行政部门看来,中职学校开设职普融通班,违反了相关政策规定,挤兑了本地普通高中学生的升学通道。2022年5月,新修订的职业教育法颁布之后,与大多数中职学校教师预期相反的是,“职普融通”试点不仅没有扩大,反而其政策空间进一步收紧,“职普融通”的权限更是提升至市一级教育行政部门管辖。 职普融通怎么做?此次,两办《意见》明确“以推动职普融通为关键”,是基于推动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改革和提高职业教育质量。职普融通成为推动教育体系建设和提高职业教育质量的关键因子。因此,从长远来看,职普融通将有很大的发展机会和广阔的提升空间。 第一,职普融通遵循教育发展的规律。普通教育和职业教育虽然是两种不同类型的教育,是两个不同的教育体系,但两者并不是完全隔绝、对立的,在现代教育管理思维下,这两个体系应该是互相开放、相互贯通的。无论是20多年前教育部制定的《关于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深化中等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的意见》,还是十多年前颁布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都体现了“职普融通”的思想。 党的二十大报告也提出,“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推进职普融通、产教融合、科教融汇,优化职业教育类型定位”。职普融通已成为优化职业教育类型定位,推动教育质量发展的关键因子和重要手段。 值得注意的是,职普融通并不仅局限于普通高中与中职教育的融通,更不拘束于职业教育内部的调整。新修订的职业教育法提出:“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相互融通,不同层次职业教育有效贯通,服务全民终身学习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显然,职普融通引入到整个教育体系。各级各类教育通过建立合作机制,开发课程,共享师资,完善考试评价,贯通证书认证。从深度、广度、宽度上,渗透职普融通的内涵和精神,引导社会大众对职业教育重新定位和认识。 第二,职普融通符合人才成长的规律。教育本身是没有界限的,无论普通教育还是职业教育,都是对人成长、成才的塑造。从人的可持续发展而言,职普融通是贯穿整个教育过程的,体现的是终身教育的理念。建立职普融通,其目的就是要扭转应试教育倾向,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推进综合素质教育,适应人才多样化发展要求,增强学生的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提高人才培养质量,适应现代化对人的全面发展的要求。 职普融通是贯穿各类教育融通的基本桥梁。如何打通职普融通壁垒,实现职普融通,《意见》提出了诸多新的举措。“统筹职业教育、高等教育、继续教育协同创新”,“建立健全多形式衔接、多通道成长、可持续发展的梯度职业教育和培训体系”,“让不同禀赋和需要的学生能够多次选择、多样化成才”,“完善本科学校招收具有工作经历的职业学校毕业生的办法”,“根据职业学校学生特点,完善专升本考试办法和培养方式,支持高水平本科学校参与职业教育改革”。 加快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必须深化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改革;加快建设教育强国、科技强国、人才强国,离不开现代职业教育的高质量发展。推动职普融通为关键,根本指向为拓宽学生成长成才通道。《意见》的出台,就是为持续推进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改革,优化职业教育类型定位,为加快建设教育强国、科技强国、人才强国奠定坚实基础。
上一篇:教育部举行发布会,聚焦《关于深化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改革的意见》
下一篇:2022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报告